分类
古籍 玄隐遗密

玄隐遗密~化要精微一~化要一

原文及注音:

翻译:

大化(化生万物)就如同天体,周而复始循环不息,而“一”是天地万物的根本。“大化”之要旨就是“无”,它是“有”的始与终。

“精”(精微之物)小到几乎接近“無”,“精”聚集成为“有”(有形之物)。“变”(改变)的出现源于“化”(衍化),就像腐烂的出现源于清粥受到“無”(无形之物)的污染。

想要推究到极点,不能仅通过天体运转的现象来寻求,仅仅了解周而复始、循环不息是远远不够的。“無”并非空无一物,“有”也不是其中不存在精微之物。

所以看而不能见为“无”,“无”:表示物之微且小。“無”(无形之物)的来源无法得知,它的问题是,会被其污染而腐烂;这不是“無”(空无一物)的问题,而是其中不可见的虫破坏所引起的。它(虫)有问题耶,无法隔离致使它(虫)的蔓延。盐味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散开,是因为有空气让其附着才能扩散。

所以说“无”,精微且包含的数目众多,并不是仅仅是单个而已。就像被捕获的动物未看见网,“无”也不能被观察到,所以可称“无”为“一”。

“一”者,是众多“無”所形成的空旷、开阔,也是众多“化”(衍化)的聚集。“無”(空无一物)被它污染,“有”(有形之物)被它衍化。“有”被它召唤,“無”被它运用。

“无”,精微而深远、宽广而空阔,万物盛衰、消长的预兆,是“有”的父母。

玄深而悠远,像水一样流转不息。无处不在而毫无阻碍,周而复始生生不息,这是“质”发挥的作用。

存在于众多的“有”(有形之扬)之中,一旦使用则会折损自身;在合适之时进行祸害,逐渐损伤他物的机能,这就是“虫”的能力。

人们都知道,“有”为“阴”,“無”为“阳”。不知道“无”是如何的,这必定也是这样的。

“無”,它的本质为“阴”,“阴”的这个就是“精”。“无”,它的衍化为“阳”,“阳”的这个称为“微”。神奇的“无”和“有”,玄奥而难以捉摸,激发天地万物的繁荣茂盛,这是其核心要领。

“无”,是“谷”,是视而不见器形,不存在间隔、边缘的空间。所以处在其中那些被称为“無”的存在,“阴”的本质处于上,“阳”的衍化居于下;因此,“阴”使上面产生变化而发挥作用,“阳”附着在下而渐趋于兴起。

所以大便过稀且频繁,就有可能发生疾病,容易失去水份,就有可能出现水肿。出现腹泻,就有可能患上痢疾,内火过旺,就有可能会发烧。这是疾病典型症状的演化过程,发生疾病有时症状会隐而不现,但应验后往往源于其自身原因。

围绕着“無”(疾病无症状时),可以最大程度体会其精微玄奥。所以并非没有症状就不存在疾病,也不是出现症状就一定患病。围绕“常”(疾病出现症状),还没有治疗之前病人就已有所损伤。没有沉着、冷静的状态,尚未治疗就已经混乱了。要是处理不当的话,如病情与预先诊断不同的话,就会让我毫无办法,疾病的侵蚀也只能让我把它当作不存在。

所以“一”(“道生一”之“一”)不是“一”(数字之“一”),是“有”和“無”的共同点。“动”(动势)不是“动”(运动),是“气”和“势”的完备。“分”(解体)不是“分”(区别),是星球毁损解体而陨落。接照预定安排而未能按时完成,接照预定目标而末有成效;这不是未按时的问题,是因为其发展程度未能足够。也不是没有成效的问题,是因为“势”尚未形成。

“名”,是病情要点的记录。“象”,是显现的症状。对此进行归纳、划分类别,同时分析诊断、施行治疗。到了治疗阶段就算是完成整个过程,完成后就可得知治疗是㕻有效。有效的话,说明诊断和治疗与病情相符,无效的话,说明诊断和治疗不符合病情。

所以说“治”(诊验),能起到观察辨别的作用;“针”(诊断),能起到分析诊断的作用;“案”(治疗方案),具有疏导、调理的治疗方法;“养”(调养),是静心聚神的途径。诊治方法及其变化、衍生是有迹可寻的,不要认为它没有根据。就像天地万物各有其存在的必要,诊治的方法也不能包含过分的、不必要的做法。

只要安排治疗过程不存在异常情况,按照但不作为强制规范,一般先治疗身体而后调理心神。

所以采用绘与画,伏羲以此作为开端;从前,伏羲的出现被称为文明纪元的开始。天地之始,浮现出了光明、称为日与月,日、月如同阴、阳,互为交替。

“有”(天地万物),五色斑斓,多姿多彩。“明”(认识本质),是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。“俗”(流行习俗),是一种蔓延、传播。“名”(物之称谓),是物之显现的描述。“象”,是有形实体的显现。

刻画线条所成的标记称为“文”,“無”的标记称为“爻”,物之形体可以依赖它的“图”,对物之形象的领悟称为“字”。

“文”有它的起源,“字”有它的标志、特点。所以“文”的源头是认知,“字”的开始是意向。

“文”与“字”,它源于日常实用所需,是治理的工具。使用者以“字”进行记载,可以凭借它发挥各种作用。

出现巫者,传达了“天”之言,“有”(天地之万物)都是“天”所养育的。

天下之人显现的话,有农民,有牧民,有修理农具的人,总之,都是土地上的常态。

所以不同症状使用同样的药物,而治疗效果趋于一致。比如说,“荝”用于“滞”症的病人,就很合适;“荝”用于“寒”症的病人,能起到补养的效果;“荝”用于“淫”症的病人,能有克虫的作用。“荝”用于“风”症的病人,也能有很好的作用。

比如说桂也味辛,药性大热,它的转化具有宣散的特性;它的枝条也有散的特性,它重剂量有利尿作用。一种药物,用处并非单一,主要用其“气”与“味”;量少用其“气”,量多用其“味”。量少色泽清亮,清淡而主上,量多则颜色深浊,深浊而主下。

杀死活物容易引发哀怜之心,所以杀活物入药这种情况,在用药时需要慎之又慎。

解读:

大的循环/衍化就像一个圆,周而复始。合而为一的时候,天地也就停止了。过于巨大的所在等同于无,是存在的始终。
精极为微小,等同于无,积累多了,就成为有的存在。改变开始于循环/衍化,食物放在那里,自己就会出现腐烂。
当我们想要深入了解的时候,不仅要追求循环/衍化,也需要补其不足。无并不代表没有东西,大的存在也不代表没有精微之物。
所以说看不见的东西,就被人当做没有,实际上是所见之物太微小了。因为无,即便有也被人当做没有,这是件不好的事情,因为当东西被污染了就会变质,并不是因为一无所有所以发生这样的事,而是因为有小虫子(细菌)导致的这些。这多糟糕呀。因为没法隔离(小虫子)所以发生这种事,即便有盐可以制止,也需要时间才能起作用,因为有空气让它附着(存疑)。
所以无这个事情,既精细,有数量众多,不是只有一个而已,因为看不见所以称为无,所以也叫做一(万物之始)。
一,是众多的无组成的,是逐渐衍化而来,无感染它,有衍化它,用有来称呼它,无利用它(衍化)。
无,是非常精深、广阔的,万物兴衰、消长,是“有”的开始源头。
这世间之物,冥冥渺渺,川流不息,出入无间、循环衍化,是“质”在发挥作用。
“质”存在各种“有”中,一旦用起来就会折损自身的“质”,随着时间拉长而产生的害处,会侵蚀物体本身的寿命,这就是小虫子的能力。
人都知道,有就是“阴”,无就是“阳”,即便人们不知道无是什么,事实也是如此。
“无”它的“质”是阴,阴其实就是精细物质,无经过衍化,可以变成阳,阳就是微。有和无多么玄妙呀,激发了万物的繁荣,这就是有和无的发展规律。
无是从谷物中来的,没有承载之物,也没有间隙,所以称之为无。先有阴的“质”,然后才有阳的衍化,所以阴因为先变化而产生作用,阳因为居于下而兴起。
所以事物过量就会产生害处,过少就会产生臃肿。腹泻就会拉肚子,体内上火就会发烧,这是很平常的衍化。谋害是因为恩情,离开源自于亲近。
无的衍化,实在是很玄妙,所以不是看不见而叫做无,也不是看见就一直有,按照常规的衍化,还没有“有”的时候,做的事情会损害它,无是很平静的,不要故意去把它弄浑浊,否则他会反过来让你没有生路,吞噬你让你消亡。
所以一也不一定会产生,有和无可能会是一样的,变化也不一定变化,气和势会成。分开也不一定分开,星星也会陨落到地面来。按计划行事不一定完成目标,按计划行事不一定成功,不是没有完成目标,是因为这个度还没有达到,也不是不成功,是因为这个好的形势还没有形成。
名,是事物的记录,象,是事物的征兆,
(未完待续)

说明:图片原文引用三申道長 公众号:北京白云观中医诊所,本篇翻译为微博作者“委羽居_七钱 ”的翻译,如有异议,可以评论留言,解读为本人粗略解读,仅做交流用。

分类
古籍 黄帝内经

利用自然的力量自愈

生命活动遵循阴阳、五行的规律,如同太极图般,阳中有阴,阴中有阳,相互转化、互为存在。阳长阴消,阴消阳长,阳极而阴,阴极而阳,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之分。天地、日月、昼夜、寒暑、阴晴、男女雌雄,古语有云:“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”,二者相互依存、相互转化。

利用自然的力量自愈

一、一天的变迁,如同生命的舞台,从晨曦中苏醒,温暖的曙光缓缓铺开,中午时分烈阳高照,象征着生命的盛年。而当夕阳西下,阴寒之气犹如老者的脚步,悄然踏进,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。

人体就像一颗初升的太阳,幼年时期充满了纯真与活力,就如同初春的暖阳,温暖而柔和。随着岁月的推移,青壮年时期犹如盛夏的烈阳,阳气旺盛,充满了生命的激情与力量。而当步入老年,阳气逐渐衰落,如同秋后的斜阳,温柔而蕴藏着深深的智慧。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,身体变为纯阴之体,就如同冬日的寒夜,平静而深沉。

利用自然的力量自愈

二、春夏秋冬的交替,就像人生的四个阶段,遵循着阴阳的规律。春天阳气上升,万物复苏,就像生命的幼年时期;夏天阳气盛极,万物生长,如同青壮年的力量;秋天阳气渐衰,万物收敛,犹如老年的智慧;冬天阴气为主,万物蛰伏,就如生命的终结。

三、养生的过程,如同在阴阳的海洋中航行,需要顺应自然的规律。这时,我们不得不提及人的自愈能力,如同大自然的神奇修复力量,人体也有着同样的奥秘。

利用自然的力量自愈

当我们的作息如同自然界阴阳和合的规律般协调,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就会如同春天的芽叶,开始慢慢启动。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,就像在森林中丢下一块石头,引起一层层涟漪,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。

所以,养生的过程需要我们注重作息的规律,以及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。这不仅能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,更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和色彩。

利用自然的力量自愈

四、在古代,智者们通过敏锐的观察,洞悉了生命现象背后的秘密。他们认识到,大自然的运动和变化是一切生命产生的根源。在《素问·天元纪大论》中,他们阐述了生物界的一切生命都是大自然的时空产物的观点。而在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中,也有这样的记载:“天地合气,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”,这说明人类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,作为整体的一部分,必须与自然界达成和谐。

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密切而不可分割的。人类作为一种生物,就像大自然中的一颗螺丝钉,与自然界共同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、周而复始的系统。人类在自然界长期生活的过程中,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其运动规律的制约。就像潮起潮落、季节更替,人类体内的气血盛衰和阴阳消长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。在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中,有这样一句话:“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”,这强调了人体与四时之间的紧密关系。

利用自然的力量自愈

利用自然的力量自愈五、春夏时节,正是阳气渐生而旺的时刻,就像一位逐渐长大的孩子,充满活力和生机。因此,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,注重养生气、养长气,以滋养我们的身体和精神。这就像是为身体注入一股清新的力量,让它能够茁壮成长。

而秋冬时节,正是阴气逐渐增强的时候,就像一位逐渐成熟稳重的成年人,需要积累经验和储存能量。因此,我们应该注重养收气、养藏气,以保持身体的稳定和能量充足。这就像是为身体注入一股温暖的力量,让它能够平稳度过寒冷的季节。

总之,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是人体养生的重要原则。通过顺应自然规律,我们可以更好地养护身体,保持健康和活力。

分类
古籍 黄帝内经

人为什么会生病?

人为什么会生病?

《内经》中的“两虚相得,客其形”理论,妙如高明的医者,揭示了外感发病的机理,牵涉到邪气与正气的相互关系。人体正气充盈,犹如坚固的城池,外邪无法侵入,病也就无从生发。然而,一旦正气虚弱,宛如城门失守,邪气便乘虚而入,侵袭人体引发疾病。这正如一个健康的身体,虽有微风吹过,仍能泰然处之;而一个身体虚弱的人,则容易被外邪所侵,引发疾病。因此,“两虚相得”,实则揭示了邪气与正气、客与主的相互关系,为防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。

人为什么会生病?

邪气的来源,如同顽皮的小鬼,时而从外界侵袭,时而从内心滋生。它如同狡猾的狐狸,潜伏在我们的浅层,然后渐渐深入,直至渗透到我们的骨髓。它就像毒蛇,从表面滑入,缓缓地释放毒液,由轻及重,逐渐侵蚀我们的生命。

人为什么会生病?

外邪入侵的三条途径:一是感受天之阳邪,因天气温热而阳邪过盛所导致;二是感受地之湿邪,因地气湿寒而阴邪过盛所导致;三是饥饱无节,水谷不化,导致机体自身正气受损,抵抗力不足而发病。

分类
古籍 黄帝内经

养生到底养什么?

养生养什么?养的实际上就是“人的三宝”,即人的生命活动所依赖的三种基本要素:精、气、神。这三种要素是相互依存、相互影响的,它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。其中,“精”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,它包括各种不同的功能和组织器官,如五脏六腑、经络气血等;“气”是人体内各种功能活动的动力,它能够推动人体内各个器官的功能活动,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;“神”则是人体内各种功能活动的总称,它包括了精神、意识、思维等方面的活动。

养生到底养什么?

精:指的就是人的真阴,就是物质基础。续写文章需要符合原文的思路和逻辑,并且要保持连贯性和流畅性。以下是我根据你提供的信息所续写的文章:

在物质世界中,精是指人体内的精华部分,包括人体的组织和器官等。它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,也是人体内各种生理活动的能量来源。
然而,在精神层面上,精也可以被视为人的真阴或灵魂。一个人的精气神状态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内在品质和精神状态。当一个人处于极度疲劳、焦虑、抑郁等负面情绪时,他的精气神也会受到影响,导致身体机能下降、免疫力降低等问题。因此,在精神层面上,精也可以被视为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总之,精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。它不仅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,也是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只有保持良好的精气神状态,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,实现身心的健康和平衡。

养生到底养什么?

气:乃生命之源,犹如璀璨之火,点燃了生命的蜡烛。它既是运行于人体内的微小难见的物质,也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动力。如《内经》所言,气乃既有物质性,又有功能性的存在。

人体的呼吸吐纳、水谷代谢、营养敷布、血液运行、津流濡润、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,都依赖于气化功能来完成。这就像一座繁忙的工厂,不断运转,生产出生命的奇迹。

正因为如此,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归纳出了许多养气的经验和方法。比如少语言,以养气血;戒色欲,以养精气;薄滋味,以养血气;咽津液,以养脏气;莫嗔怒,以养肝气;美饮食,以养胃气;少思虑,以养心气。

这些方法就如同生活中的智慧之灯,照亮我们养生的道路。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,找到了滋养生命的方式,让我们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明亮。

神:古人深信,“神”乃生命活动之主宰,涵盖了魂、魄、意、志、思、虑、智等精神活动。这些活动揭示了人的健康状况,仿佛一面镜子,映射出人的生命力。若目光如炬,炯炯有神,则是“神”之具体展现。古人重视人的神,以为神充则身强,神衰则身弱,神存则能生,神去则会死。这一观念在《内经》中得到了深入阐述,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。

分类
古籍 黄帝内经

阴阳和合,天人合一的力量

阴阳和合,天人合一的力量

生命活动遵循阴阳、五行的规律,如同太极图般,阳中有阴,阴中有阳,相互转化、互为存在。阳长阴消,阴消阳长,如同四季轮转,寒暑交替,阴晴不定,男女雌雄共舞,形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。古语有云:“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”,正因二者相互依存、相互转化,才使得生命活动不断地循环往复,永不停息。

一天的变迁,如同生命的舞台,从晨曦中苏醒,温暖的曙光拂过大地,渐渐热情如火,直至中午达到顶峰。当夕阳西下,一抹阴寒之气悄然而至,就如同岁月的痕迹,无法抵挡。

人体就如同这初生的太阳,幼年时期充满了活力和朝气,像那初升的太阳,温暖而充满希望。青壮年时期,阳气如日中天,炽烈而充满力量。然而,随着岁月的流逝,当步入老年,阳气逐渐衰落,如同日落之后,温度下降,寒气渐生。而当生命的最后一刻来临,那便是纯粹的阴之体,如同夜空中冷清的月光,虽微弱却清晰。

阴阳和合,天人合一的力量

春夏秋冬的交替,就如同人生的起伏跌宕,充满了阴阳的规律。春天是生命的开始,如同初生的太阳;夏天是生命的盛期,如同青壮年的力量;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如同老年的智慧;冬天是沉寂的时刻,如同生命的终结。

养生的过程,如同在阴阳的海洋中航行,需要顺应自然的规律。这时,我们不得不提及人的自愈能力,如同大自然的神奇修复能力,人体也有着同样的智慧。

当我们的作息如同自然界阴阳的和谐一般,我们的自我修复能力就会悄然启动。它如同春风拂过冻土,带来生命的复苏,为我们的身体注入新的活力。然而,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,身体就会如同被风雨侵蚀的房屋,出现各种问题。

因此,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这种阴阳的平衡。这并不仅仅是饮食和作息的问题,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。我们需要像对待大自然一样,对待我们的身体,尊重它的节奏,倾听它的声音,让它保持和谐与平衡。

阴阳和合,天人合一的力量

在黄帝内经这部千年医典中,一个至关重要的养生原则被强调,那就是起居有常,让我们的生命活动与阴阳规律和谐共舞。这就像一个精妙的舞者,随着阴阳的节奏,舞动出生命的华章。

起居有常,就如同一个忠诚的守护者,时时刻刻在我们的生活中维护着阴阳的和谐。它让我们在夜幕降临时放下繁忙的工作,回到温暖的家中,让身心在夜晚的阴柔中得到充分的休息;而在晨曦初现时,它又唤醒我们迎接新的一天,让我们的生命在阳刚的照耀下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编辑搜图

阴阳和合,天人合一的力量

这种养生法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而是灵活多变的,就如同阴阳的转换一样。在冬季,它让我们保持室内温暖,避免寒冷的阴气侵袭;而在夏季,它又鼓励我们尽量户外活动,享受阳光的阳热。

起居有常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符合阴阳规律,更在于它反映了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。它让我们认识到,生命不是无休止的奔忙和劳累,而是应该有节奏、有韵律的流动和变化。在这样的养生法则下,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乐趣和价值。

所以,让我们一起遵循起居有常的养生原则,让我们的生命在阴阳的舞台上,跳出最美的华章。

分类
古籍

初读《素书》

《素书》一共六章,一百三十二句。分为原始章、正道章、求人之志章、本德宗道章、道义章和安礼章。

初读素书,还没有很多领悟,所以这里只放原文进来。

原始章:夫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,五者一体也。道者,人之所蹈,使万物不知其所由。德者,人之所得,使万物各得其所欲。仁者,人之所亲,有慈慧恻隐之心,以遂其生成。义者,人之所宜,赏善罚恶,以立功立事。礼者,人之所履,夙兴夜寐,以成人伦之序。夫欲为人之本,不可无一焉。贤人君子,明于盛衰之道,通乎成败之数,审乎治乱之势。达乎去就之理。故潜居抱道,以待其时。若时至而行,则能极人臣之位;得机而动,则能成绝代之功。如其不遇,没身而已。是以其道足高,而名重于后代。
正道章:德足以怀远,信足以一异,义足以得众,才足以鉴古,明足以照下,此人之俊也;行足以为仪表,智足以决嫌疑,信可以使守约,廉可以使分财,此人之豪也;守职而不废,处义而不回,见嫌而不茍免,见利而不茍得,此人之杰也。
求人之志章:绝嗜禁欲,所以除累。抑非损恶,所以让过。贬酒阙色,所以无污。避嫌远疑,所以不误。博学切问,所以广知。高行微言,所以修身。恭俭谦约,所以自守。深计远虑,所以不穷。亲仁友直,所以扶颠。近恕笃行,所以接人。任材使能,所以济物。殚恶斥谗,所以止乱。推古验今,所以不惑。先揆后度,所以应卒。设变致权,所以解结。括囊顺会,所以无咎。橛橛梗梗,所以立功。孜孜淑淑,所以保终。
本德宗道章:夫志,心笃行之术。长莫长于博谋,安莫安于忍辱,先莫先于修德,乐莫乐于好善,神莫神于至诚,明莫明于体物,吉莫吉于知足,苦莫苦于多愿,悲莫悲于精散,病莫病于无常,短莫短于苟得,幽莫幽于贪鄙,孤莫孤于自恃,危莫危于任疑,败莫败于多私。
遵义章:以明示下者暗,有过不知者蔽,迷而不返者惑,以言取怨者祸,令与心乖者废,后令缪前者毁,怒而无威者犯,好众辱人者殃,戮辱所任者危,慢其所敬者凶,貌合心离者孤,亲谗远忠者亡,近色远贤者昏,女谒公行者乱,私人以官者浮,凌下取胜者侵,名不胜实者耗。略己而责人者不治,自厚而薄人者弃废。以过弃功者损,群下外异者沦,既用不任者疏,行赏吝色者沮,多许少与者怨,既迎而拒者乖。薄施厚望者不报,贵而忘贱者不久。念旧而弃新功者凶,用人不得正者殆,强用人者不畜,为人择官者乱,失其所强者弱,决策于不仁者险,阴计外泄者败,厚敛薄施者凋。战士贫,游士富者衰;货赂公行者昧;闻善忽略,记过不忘者暴;所任不可信,所信不可任者浊。牧人以德者集,绳人以刑者散。小功不赏,则大功不立;小怨不赦,则大怨必生。赏不服人,罚不甘心者叛。赏及无功,罚及无罪者酷。听谗而美,闻谏而仇者亡。能有其有者安,贪人之有者残。
安礼章:怨在不舍小过,患在不预定谋。福在积善,祸在积恶。饥在贱农,寒在堕织。安在得人,危在失事。富在迎来,贫在弃时。上无常操,下多疑心。轻上生罪,侮下无亲。近臣不重,远臣轻之。自疑不信人,自信不疑人。枉士无正友,曲上无直下。危国无贤人,乱政无善人。爱人深者求贤急,乐得贤者养人厚。国将霸者士皆归,邦将亡者贤先避。地薄者大物不产,水浅者大鱼不游,树秃者大禽不栖,林疏者大兽不居。山峭者崩,泽满者溢。弃玉取石者盲,羊质虎皮者柔。衣不举领者倒,走不视地者颠。柱弱者屋坏,辅弱者国倾。足寒伤心,人怨伤国。山将崩者下先隳,国将衰者人先弊。根枯枝朽,人困国残。与覆车同轨者倾,与亡国同事者灭。见已生者慎将生,恶其迹者须避之。畏危者安,畏亡者存。夫人之所行,有道则吉,无道则凶。吉者,百福所归;凶者,百祸所攻。非其神圣,自然所钟。务善策者无恶事,无远虑者有近忧。同志相得,同仁相忧,同恶相党,同爱相求,同美相妒,同智相谋,同贵相害,同利相忌,同声相应,同气相感,同类相依,同义相亲,同难相济,同道相成,同艺相规,同巧相胜:此乃数之所得,不可与理违。释己而教人者逆,正己而化人者顺。逆者难从,顺者易行,难从则乱,易行则理。如此理身、理家、理国,可也!

指的是万物法则,万物遵循的规律,不可言说,但是我们每个人,所有的自然之物,都收到它的制约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规律,道就是指这个规律。像物极必反、四季更替、天道轮回之类的。,应该是同“得”,指的应该是道在人身上的演化存在。是道在万事万物上的具体表征。得道深则德深,得道浅则德浅。也有上德和下德之分。符合德的要求,自然界万事万物也因此各得其所。依德而行,人也可以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。指仁爱之心,是人天然的亲近、融合之心。仁慈、聪慧、善良的情怀是仁的基本条件。指的是社会遵循的奖惩规则,义蕴含道理,是人们奖惩善恶的标准,也是建功立业的基础条件。是全社会认可的行为法则。遵循礼的规范,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。这五个指引了人做事的方方面面,每一个都是缺一不可的。五个方面一起,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做人做事的体系。
凡是能遵循以上五项规范的人,能够看清国家兴亡、事业盛衰以及社会各种繁荣和乱象。能进能退,进能建功立业,退能安守己身。

他们相互独立,又合一为整体。就想建房子的材料一般,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金字塔。单看每一项都很有道理,然而只有把他们合一为整体的时候,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价值。“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”